中文

单壁碳纳米管,上市企业再签约

2024年以来,随着新能源电池技术的持续演进,单壁碳纳米管(SWCNT)在导电添加剂领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6月17日,江苏华盛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江苏华盛联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江苏恒流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基于对SWCNT市场前景的高度共识,决定在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江苏华盛联赢华盛锂电旗下专注于碳纳米管材料方向的平台型子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中试产线建设,已初步具备批量稳定供货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长期服务于正负极材料环节,在浆料体系匹配、导电网络设计及客户需求响应方面拥有成熟经验。

恒流科技作为一家以单壁碳纳米管材料及分散工艺为核心的技术公司,具备结构调控、低缺陷率控制与高效分散配方的工艺能力。双方的合作本质上是从上游材料制备到中游浆料加工的纵向联动,以提升国产SWCNT的产品稳定性与终端适配能力。

从产业应用端看,SWCNT目前最具现实价值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尤其是在三元正极体系、高比能硅碳负极以及全固态电池中

在三元体系中,SWCNT能够以极低的添加量(通常0.05%~0.1%)构建高效导电网络,改善极片内阻与循环稳定性;而在硅碳负极中,其柔性骨架结构能够缓解颗粒膨胀带来的结构粉化风险,在多轮快充循环中展现出较高容量保持率。更重要的是,随着固态电池商业化临近,SWCNT在固态界面电导构建与复合电解质网络中被寄予厚望,其超高比表面积与电子迁移效率为解决固态体系“高阻-易脆”痛点提供了新思路

江苏华盛联赢与恒流科技此次的合作反映出国内企业间对突破“工程化瓶颈”的共识正在加强。当前,制约SWCNT应用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材料性能本身,更在于其制备一致性、分散体系设计与工艺兼容性。SWCNT的物理结构极易受到反应温度、碳源气体浓度、催化剂粒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管径分布不均、结构缺陷多、金属杂质高,进而影响其在电极浆料中的导电性和界面稳定性。而在应用端,主流电池企业的生产线在浆料粘度、涂布均匀性、电极厚度控制等方面已高度标准化,这对上游材料的稳定性和批次一致性提出了严苛要求。

在此背景下,恒流科技在低缺陷率SWCNT结构调控、浆料粒径控制及批次离散度降低方面的技术能力,与华盛联赢已有的正负极客户体系和浆料生产经验形成互补,有望推动SWCNT从“实验室功能材料”向“工程化量产材料”的过渡。特别是在导入周期长、验证节点多的锂电行业中,材料供应商只有在具备批量交付与技术协同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融入整车厂与电芯企业的供应链体系。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SWCNT属于碳材料家族中技术壁垒最高、结构可控性要求最严的品类。其上游依赖于碳源气体、催化剂前驱体与精密CVD设备,中游则包含提纯、分级、功能修饰与浆料化处理,最终用于电池极片的复合导电剂体系中。目前,国内SWCNT领域正处于快速技术探索阶段,已有若干中试平台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尚未形成产业化“标准路径”。天奈科技在年报中提到,其在东莞基地建有SWCNT试验装置,已与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开展客户联合测试;而青岛昊鑫则与山东大学共建实验平台,尝试基于阵列生长路径突破产能与均匀性问题。

在市场方面,尽管SWCNT项目投资强度大、产出周期长,但已逐渐吸引技术产业型基金关注。2023年至今,已有数起与SWCNT相关的A轮融资完成。天奈科技也在公告中表示,将持续扩展纳米碳材料品类,并考虑在后续定增或债务融资中引入专项资金支持单壁产品的产线部署。

综上,SWCNT作为新一代高性能导电材料,正在新能源产业中逐步找到现实应用路径。其在锂电池高比能化、固态电池工程化等方向具备结构性价值,且随着客户结构从3C向动力电池转移,产业规模与需求正呈增长态势。